月薪两万的新中产,都在沉迷这种快乐
栏目:焦点 时间:2023-10-17 02:19:53 来源:投资界 阅读量:5100
-
【划重点】:美国作家丽贝卡·索尔尼打算写一篇关于行走的文章,她坐下又站起来,既然是书写行走,困于书斋之中似乎不是应有之义。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她决定先出门走走。她爬上了金门大桥北边的一个山岬,上面的几座军...
美国作家丽贝卡·索尔尼打算写一篇关于行走的文章,她坐下又站起来,既然是书写行走,困于书斋之中似乎不是应有之义。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她决定先出门走走。她爬上了金门大桥北边的一个山岬,上面的几座军事碉堡早已被废弃,她沿着山脊徐行,直到太平洋海岸。眼前的草坪泛着绿意,谁也不曾想到,仅仅在刚刚过去的那个异常潮湿的冬季,这片草地还是一片土灰色。
面对眼前的风景,丽贝卡·索尔尼想起,在大陆另一边的梭罗的行走,“走得比我还要勤快”。
虽然身处不同时空,但行走带来的内心触动总是相似的。梭罗曾如此写道:“一片崭新的视野乃赏心乐事,而我每天下午都可以获得这种快乐。两三个钟头的漫步总能满足我的期盼,让我身处一片奇特的乡村景致中。一间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农舍有时就像达荷美国王所统领的土地一样美好。方圆十英里——即步行一个下午所及之处,与一个人的一生,着实散发出一种源源不绝的和谐之美。风景日日翻新。”
不知道有多少人,被以效率之名侵占甚至剥夺了自己的休闲时间,羡慕梭罗身处的时代。我们所处的空间变得越来越局限——家、办公室、超市——我们几乎沿着相同的路线往返穿梭。
同样,在节省时间的前提下,汽车、地铁组成了我们的出行空间。汽车玻璃和房屋的墙壁,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别提周围的景致变化触达心灵的一击。
每每穿过屏障,大海重新出现在丽贝卡·索尔尼眼前的时候,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洋,她的内心总会感到欢欣。你看吧,这似乎正是现代人挣脱空间限制,来一场Citywalk的原始动力,就算公共空间被不断挤压,风景被铺成了宽阔的道路,人们依然渴望将身体从钢筋水泥中解放出来,去与周围以及其他人重新产生联结。
“徒步而行让每件事都可以串联在一起,因为只有在行走时,一个人才可以活在整个世界中,而不只是分割出的一个个小小世界中。”丽贝卡·索尔尼在《浪游之歌》中如此写道。
01 移动的是身体,改变的是世界
行走是本能,因而常常被忽略——走路有什么大不了的吗?
如果真要较真,将行走当成一门学问研究,你会发现,自己掉进了一个无边无际的洞中,它深不见底。
沙恩·奥马拉那本著名的《我们为什么要行走》的封面上,就点明了行走超脱于本能的不简单,行走“看似简单,却能改变人类,世界著名神经科学家带你探索行走的力量”。好家伙,这顿时让人对行走心生敬畏。
按照进化论的观点,人类拥有共同的祖先,他们在遥远的时代,从四足爬行进化到了两足直立,从此开始双足交替前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作为后代的我们,在这一点上早就形成了共识——双足直立行走给人类带来了与众不同的改变。
基于此,我们必须认同另一个观点,即现在世界各地之所以遍布人类,都源自我们非洲祖先的一项“壮举”——走出非洲,他们“踏上遥远的阿拉斯加冰川和澳大利亚炙热的沙漠”,自此走向世界。
在沙恩·奥马拉看来,这种*的能力改写了人类历史。人类的思想也跟随着直立行走的脚步,触碰到地球的遥远角落。行走不仅促进了人类的演化,同时也丰富了我们的思想。
这是因为,行走会带动大脑的运动。我们是移动的物种,通过不断迁移,搜寻和获取关于世界的信息。“我们的大脑不是被禁锢在头骨中的器官,而是移动的思想——我们的‘认知可以移动’。”
沙恩·奥马拉在漫步后明显感受到了这一点。当他沿着贝尔法斯特大街散步,将记忆与地图对照,他突然发现,记忆不仅把路线简化了,甚至有些重要的细节也被忽略掉了。但是对脚下大地和落在脸上的雨滴的感受却留存了下来。
这就意味着,在行走中,大脑不是抽象地穿越时空,“我们如何移动、看到什么、同谁交谈、移动过程中有何感觉,这才是经历的核心”。因为,只有这样,我们通过行走探索未知世界时,才能拓展经验、感受世界的复杂。
此时,经过双脚丈量过的世界,我们总会不经意间为其绘制地图,这些地图没有精确的比例尺,甚至连建筑物都是错位的,但它却是我们所到之处的记忆和感受。
不知道人类历史上,有多少因行走带来的别样的感受,甚至灵光一现。
古希腊的逍遥学派主要在行走中教学,并因此得名——Peripatetic——其意思就是到处走动。哲学家尼采甚至提出“只有通过行走得出的想法才有价值”。
梭罗更是体会过行走带给他的文思泉涌:“我的腿一旦动起来,脑子里的想法也开始涌动,好像朝着低处泄洪,想法在高处源源不断地形成新的水流。涓涓细流从源头冒出,滋润我的大脑……我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形成*循环。长期坐着写出来的文字,必然机械、呆板,读起来如同嚼蜡。”
爱尔兰都柏林的扫帚桥上,竖立着一块牌子,这是为了纪念威廉·罗恩·哈密顿而建的。这位爱尔兰数学家、都柏林圣三一学院的学者曾经在构建“四元数”——将复数理论延伸到三维空间——这一数学理论时,每天固定行走两个小时,路程从都柏林北的丹辛克天文台到爱尔兰*学会或圣三一学院。
在行走中他找到了答案,他如此描述这种电光石火般的顿悟:“然后我恍然大悟,我们必须承认,在某种程度上,为了计算三元向量,存在空间的第四维度……一个电路就这样闭合,火花在闪动。”于是,他紧紧抓住这一瞬间,用削笔刀把基本公式刻在了卡布拉的扫帚桥上。
显然,行走是人类最平凡的一项奇迹,移动的是身体,改变的是世界。
02 行走,重新找到自我与“附近”
当人群不断涌入城市,城市化进程改变了社交密度的同时,也悄悄改变了生活方式,在没有任何察觉的情况下,人们被城市重塑了——思考过去与未来的方式变了,更激烈的资源竞争改变了行为,甚至行走的节奏都变了。
思考一个问题吧——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出行?对大多数每天要打卡上班的人来说,恐怕就连从来不可能堵车的地铁,都会嫌它速度不够快,更遑论早晚高峰随时被堵在路上的公交车了。走路,那是不可能的,甚至说它是*的出行方式也不为过。
“自然的运动带给大脑与身体的体验和需求,是其他交通方式没法达到的。汽车、自行车和火车,都以不同的方式把你与环境分开。行走不会如此,两只脚必须交替向前,靠自身提供动力。你寻找自己的方向,近距离感受世界,速度由你掌控,一切按照你想要的方式进行。”沙恩·奥马拉作为一名神经科学家,在科学之外早就看到了行走的社会学意义。
伊莱恩·斯卡里在《疼痛的身体:世界的毁坏与塑造》中,虽然从未直接详述过行走,但却充满了对这一行为的哲学观照。步行将身体回复到它最初的限制,使其变得柔软、敏感和脆弱,而步行本身像工具那样将自己伸展到世界中。路是步行的延伸,为步行辟出的地方是步行的纪念碑,而步行是塑造世界、置身于世界中的一种方式。
行走,依托于我们的双脚,这些年,让脚重新成为依托的生活方式不断兴起。中年人玩“陆冲”,双脚站立于板上,风驰电掣地穿过广场和公园,眼前的一切快速而模糊地一闪而过,耳边的风快速地冲击着鼓膜。这似乎还是太快了,也太自我了一点。
随后,徒步团悄然出现,他们把焦点放在城市之外,只要看到山就两眼放光,筹划着不同的徒步路线,身体是疲劳的,但他们更在意沿途不期而遇的惊喜。当然,与这种方式并行不悖的,就是做一个城市漫游者,这是个古老的称谓,用更时髦的说法则是Citywalk。
可见,在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现代出行方式让自己失去了自我以及“附近”的时候,他们开始以最温和的方式——行走——“对抗”,让自己重归世界,去体察微观的“附近”,欣赏低速的景观。
03 行走是一种迟滞的自由
一方面,行走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游手好闲的做派,可以任意而为,路线和视角完全随自己而定,缺少目的性的松弛感,让人的思维和意识可以轻松游荡,正如《浪游之歌》中写到的那样,都市和乡村步行史被定义成自由和欢乐的历史。
从某种意义上讲,行走是一种迟滞的自由。弗吉尼亚·伍尔夫是深切感受过这种自由的,当她在美丽的傍晚走出家门,舍弃了别人眼中的自己,变成“匿名流浪者”中的一员,走过牛津街,她总会驻足,对着商店的橱窗良久,然后继续前行。
匿名行走的状态让她感觉“宜人”,而周遭的那些小事,比如灌木里啁啾鸣叫的鸟、商店里试着鞋子的矮个子妇人,都“让她的想象力漫步得比脚更远”。对她而言,一个人回归自我本身的漫步,不是寂寞而是喜悦。
而对于乔伊斯而言,他将这种回归自我的感受写进了《尤利西斯》之中,“我们行走,穿过自己,遇见强盗、鬼魂、巨人、老人、年轻人、妻子、寡妇和相亲相爱的兄弟,但总会看到我们自己”。
而另一方面,就其本质而言,行走是我们与其他人和周围的世界保持联系的关键,它的社会性不言而喻。在行走中,与人结伴的好处是可以交流信息,并把这些信息融入自己的记忆、想法和感受。
马克·吐温曾这样描述:“徒步的真正魅力不是行走本身或沿途风景,而是对话。行走可以让语言流畅,让血液和大脑保持激活状态。风景和林木的气味能让人感受到低调的魅力,抚慰眼睛、灵魂和感官,但*的满足来自对话。”
由此就不难理解,无论是徒步团还是Citywalk,都喜欢呼朋唤友、结伴而行,“搭子”在行走中也越发显得重要。
事实上,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期就“集体出走”过了。
《我们为什么要行走》提到,行走的社会属性,在1.9万年前18人组成的行走团体留下的足迹化石中初见端倪。来自其他时期和地点的古代证据表明,澳大利亚、英国、阿根廷和尼加拉瓜存在类似的社会行走。没有这些大型的行走团体,人类就不会繁衍,也就没有社会分工。
社会行走的指向非常明确:向别人传递我们共同的意图和目标。我们一起行走,为了互相陪伴,为了同一理想,为了让彼此的生活变得更好。行走,也是维持社会凝聚力的关键。
在丽贝卡·索尔尼看来,行走已创造出途径、马路和贸易路线,启发本土与跨洲意识;塑造出城市与公园,刺激地图、旅游指南、装备等的发展,进而营造出数不尽的论述朝圣之旅、登山探险、随兴漫步,以及夏日远足的行走故事和诗集。
“我们要让散步成为日常生活的习惯。不断踏上路面,让风吹拂脸颊,让日光和街灯在眼前摇曳;感受雨滴的滋润,感受脚下的地面,倾听周围的声音;说话,即便是自言自语;按行走的节奏放松,让思绪游荡、斟酌、沉思;走回过去,探索可能的未来;或者什么都不想。”沙恩·奥马拉如此认为。
毕竟,行走源自我们久远的演化史,它也代表了我们的未来。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
- 推荐新闻
- · 2023年石化化工行业数字化转型大会召开
- · 心诚致远翼启绽放,江西五十铃翼放轻卡石家庄上市
- · 首个“研发创新”特色综合保税区预计明年5月运行中
- · 对生活的态度,应该像全新一代捷途X90一样
- · 最适合秋游的车,2023款欧拉好猫值得一试
- · 重唤3系运动精神中经网试驾宝马330LixDri
- · 始于赛道忠于热爱路特斯EmiraI4重启预定
- · 皓瀚DH-iVS宋ProDM-i,这匹黑马实力了
- · 谁的“行政范儿”更足?全新一代名图VS速腾
- · 一汽-大众ID.4CROZZ实车来袭,欢迎随时到